記者:北京市作為具有1300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是人們生產和消費的集中地域,城市物流涉及到整個城市的政治活動、經濟活動以及文化活動。物流在整個北京市經濟發展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在助推經濟發展上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崔介何:進入新世紀以后,北京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體實力顯著增強,宏觀經濟效益不斷改善。近些年來北京市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2004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283.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第三產業是在北京市發展最快的產業,而物流又是第三產業中最有發展前景和潛力的產業之一。北京市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比重已經超過60%。
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層次的日趨多樣化,使得各種商品、服務和信息的流通數量急劇增加,從而為物流經營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經濟快速發展對物流需求的影響,已經由單純地拉動物流規模的擴大向促進物流需求的多樣化和高度化方向發展。經濟快速發展拓展的物流市場空間,體現在高檔次物流需求不斷提高,新型物流服務需求旺盛,一體化物流服務、個性化物流服務、綜合物流服務的比重逐步提高,從而為物流服務提供商提供了新的事業發展契機,促進物流經營事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隨著北京經濟社會迅猛發展,迫切需要新的發展空間。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所確定的部分目標提前實現,規劃空間容量趨于飽和,難以容納新的城市功能。大城市問題日益顯現,原有規劃思想面對發展中的新問題,需要及時調整和補充。在這樣背景之下,提出了新的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構想。
《發展戰略》提出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新格局,即完善“兩軸”,包括繼承和發展北京城市中軸線,完善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的建設,保障首都職能和文化職能的發揮;強化“東部發展帶”,創建宜居城市的生態屏障;最終構筑以城市中心與副中心相結合、市區與多個新城相聯系的新的城市形態。
通過對國內外首都城市的發展趨勢、特大城市的發展趨勢和城市文化發展趨勢的分析,北京未來發展的目標應主要定位在四個方面,即:國家首都——政治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世界城市——世界級服務中心,世界級大都市地區的核心城市;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創新中心,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充分的就業機會,舒適的居住環境,創建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首善之區。
按照上述城市規劃戰略思路完成北京整體空間布局優化的過程中,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服務設施的布局調整和建設,會成為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重新修訂,為調整物流網絡的空間布局提供了新的契機。在新北京的建設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于首都各項產業和居民生活的新型物流功能設施,以及與之相伴的現代物流服務將會得到長足發展。
記者:在京津現代流通業地區、環渤海經濟圈這一大的背景下,在政府的推動下,北京的物流業將面臨著什么樣的的機遇和挑戰?
崔介何: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北京市逐步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幅度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的發展目標。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現代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滲透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有效推動了全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促使機電產業、生物和醫藥產業、IT產業等新興產業以及外貿產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從而導致物流需求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由于這些產業所創造的產品附加價值高,單位價值量大,市場周期短,市場風險相對較高,因而對于現代物流服務的質量要求也非常高。加之企業進行全球采購和銷售的比重越來越大,致使企業在采購、庫存、商品配送等領域的運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s短庫存周期,加快流通速度,提高物流服務的準確性和快速反應程度,成為高附加價值商品對物流服務的基本要求。
北京是一個人口規模超過千萬人的消費型城市,居民日常消費巨大,北京市每天至少消耗10萬噸物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在促進著商貿流通的快速發展。
北京商業流通規模在不斷擴大,現代流通方式逐步推廣,商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流通設施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流通領域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成為北京流通業歷史上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
近十幾年來,商品流通規模持續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近幾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每年增長率基本保持在兩位數。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長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北京流通業發展的主旋律是在調整中快速發展,F代零售業發展迅速,新型業態、連鎖經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連鎖經營覆蓋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外資投資零售業成為熱點,流通業的國際化趨勢進一步顯現。社區商業、農村市場、便民服務網絡初步形成;三個物流基地和部分物流園區開發建設和招商運營進展順利,一些大型配送中心的建設已經啟動,大型連鎖集團企業配送中心快速發展,物流資源的整合步伐加快,社會化、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斷壯大,經濟效益逐步顯現。
承辦2008年奧運會無疑為北京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從奧運會的設施建設到奧運會的召開,需要比平常更為龐大、更為復雜的物流系統作為支撐,因此對北京在物流設施規劃與建設、物流組織與管理、物流技術創新與運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既給北京的物流事業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也為加速物流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奧運會將使北京物流業與國際物流業同場競技,按國際標準和慣例提供服務,北京物流業只有與國際接軌,才能分享奧運經濟帶來的成果。奧運會在給北京物流業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的同時,也使北京物流業找到了高水平服務的參照系,國際上高水平的物流服務的示范作用將進一步加快北京物流的現代化進程。
北京物流業在近幾年獲得迅猛的發展,但從總體上看,物流業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起步較晚,實力較弱,在物流市場中的比重較小。很多物流企業只能簡單地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而在需求預測、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設施網絡設計等物流增值服務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更高層次的物流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北京物流存量資產龐大,相關物流企業數量眾多,分布面廣,但各企業間缺乏緊密的聯系,還沒有形成社會化的高效物流網絡體系,物流企業中建立起區域性或全國性的物流網絡或者物流業務同盟還是少數。從目前的情況看,傳統企業尚處于轉型之中,新興企業尚處在起步階段,外資企業只得到有限的發展,真正擁有可以信任的品牌、龐大的物流網絡、先進的管理體制、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豐富的運作經驗的物流龍頭企業尚未出現。
新北京為現代物流發展提供新機遇的同時,也為現代物流發展提出新的課題。這些課題包括:如何形成一個與首都經濟發展相適應,滿足現代城市對物流服務要求的物流網絡體系;如何提升首都的現代物流服務水平,培育現代物流業;如何解決和協調好物流發展與城市環境之間的矛盾;如何提升傳統物流設施的功能,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等。
記者:作為京津冀經濟區域中的物流核心城市,如何完善立體化綜合物流通道體系建設,發揮北京市在區域物流中的核心結點地位?
崔介何:北京市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根據北京的城市性質和經濟特征及物流需求分析,北京物流發展的功能定位應是:立足首都,構建為現代國際城市生活、生產服務的城市末端物流和輻射環渤海經濟區、面向全國及東北亞地區乃至世界的開放型現代物流體系。北京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國際上很多國家的首都旁邊都有一個經濟發達城市,首都的定位是政治經濟中心,旁邊再設一個經濟中心。比如,東京和橫濱。北京和天津濱海新區也可以形成這樣的格局。環渤海經濟圈涉及京津冀等省市城市群,它們形成一個整體。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不同,環渤海經濟圈必須解決好協調和統一問題。當然涉及產業調整、資源調整等深層次問題還要不斷統一思想、統一步伐。
但作為一個內陸城市,要增強輻射力,北京一要加強與周邊港口城市的協調合作,以物流合作推動區域合作和經濟的發展;二要充分發揮口岸功能,加快口岸型物流發展,特別要充分發揮空港口岸優勢,結合機場擴建進一步提高航空貨物吞吐能力,強化口岸和保稅功能,發展國際物流。尤其是與天津市合作,改善和強化京津冀的物流通道(包括海運、陸路和空運在內的立體化運輸網絡),共同建設大通關系統,充分發揮天津出?诘淖饔。
北京市具有首都國際化大都市的功能性基礎設施,未來要建設成輻射環渤海地區及全國的重要物流樞紐;為北京市進出貨物的集散和大型廠商在環渤海地區、全國采購和分銷提供物流平臺,以實現北京城市及環渤海和更大區域的經濟分工與協作為基本功能。具體功能包括:內陸口岸功能、物流信息服務功能、交通換載和貨物集散功能、配送功能、流通加工功能、商品檢驗與養護功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