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物流業為國民經濟加速
3月16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十大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唯一的服務業規劃,也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首部《規劃》,對促進物流業的發展意義深遠。
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耿書海在接受《中國投資》專訪時指出,“物流業具有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拉動生產、促進消費作用大的特點,對于其他產業的調整具有服務和支撐作用,可以促進制造業和商貿業降低物流費用,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 這也是物流業被列入十大調整振興重點產業的原因。
近日,《中國投資》就《規劃》涉及的相關熱點問題,對國家發展改革委耿書海副司長進行了專訪。
歷時5年醞釀
《中國投資》:與其他九大規劃不同,《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是長期準備和醞釀的結果。請您介紹一下《規劃》背景?
耿書海: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與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物流業總體規模開始快速增長,服務水平也出現了顯著提高,有一組數字可以說明:2008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89.9萬億元,比2000年增長4.2倍,年均增長23%;物流業實現增加值2.0萬億元,比2000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14%。2008年,物流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6.5%,占GDP的比重為6.6%。
這個階段,我國的制造企業、商貿企業開始采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實施流程再造和服務外包;傳統運輸、倉儲、貨代企業實行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多種服務模式、多層次的物流企業群體。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費用成本也呈現出下降趨勢,促進了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
同時,國內的交通設施規模也在迅速擴大,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設施條件。截至2008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8.0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03萬公里,港口泊位3.64萬個,其中沿海萬噸級以上泊位1167個,擁有民用機場160個。物流園區建設開始起步,倉儲、配送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區域性物流中心。
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對物流業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建立了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綜合協調機制,出臺了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物流統計核算和標準化工作以及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等行業基礎性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是,我國物流業的總體水平仍然偏低,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全社會物流運行效率偏低,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高出發達國家1倍左右;二是社會化物流需求不足和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物流運作模式還相當普遍;三是物流基礎設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銜接順暢、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物流園區、物流技術裝備等能力有待加強;四是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對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形成障礙,物流市場還不夠規范;五是物流技術、人才培養和物流標準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物流服務的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
為加強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規劃引導,我委2004年就啟動了《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正式確立了現代物流業的產業地位,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也被列入“十一五”專項規劃編制目錄和國務院專項規劃審批計劃。經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專家和地方的意見,形成了規劃稿。近期,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要求,我們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期為3年。
回顧《規劃》編制的過程,可以說,從啟動編制工作到正式批準發布的5年,正是我國物流業由傳統向現代快速轉變和發展的5年,也是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重要性被逐步認識的5年!兑巹潯讽槕@一發展要求,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經驗,摸索產業發展趨勢,總結產業發展要求,逐步形成適應國民經濟長遠發展需要與緩解當前發展瓶頸相結合的規劃框架。
與九大規劃相輔相成
《中國投資》:物流業是十大振興產業中唯一的服務業,那么在十大規劃中,《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獨特的意義和地位體現在哪里?
耿書海:物流業是十大振興規劃中唯一的服務產業,列入十大產業的主要考慮就是物流業作為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具有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的特點,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實施物流業的調整和振興、實現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不僅是物流業自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加深,物流業也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沖擊,市場需求萎縮,競爭加劇,服務價格下跌,一些企業經營出現困難,需要物流業自身轉變發展模式,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抗風險能力,保持產業的平穩發展;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物流業對于其他產業調整的服務和支撐作用,促進制造業和商貿業降低物流費用,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
其次,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要求。從今后一個時期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加快,要求加快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優化資源配置,吸引國際投資,提高物流服務能力,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業競爭。
再次,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必要保證。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我國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對于全社會物流服務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中西部地區要求改善物流條件,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物流成本差距,促進區域間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同時,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有利于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擴大社會就業,降低能源消耗和廢氣排放,擴大居民消費,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國家救災應急、處理突發性事件,保障經濟穩定和社會安全。
《中國投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物流業的沖擊較大,那么《規劃》在幫助物流業應對金融危機提出哪些措施?如何與其他九大產業規劃相結合?
耿書海:2008年下半年以來,運輸和倉儲等收費價格及利潤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業經營出現困難,提供運輸、倉儲等單一服務的傳統物流企業受到嚴重沖擊。整體來看,國際金融危機不但造成物流產業自身發展的劇烈波動,而且對其他產業的物流服務供給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規劃》提出短期目標,就是在2009年力爭改善物流企業經營困難的狀況,保持產業的穩定發展。這需要首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擴大物流市場需求。要鼓勵生產和商貿企業剝離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資源,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鼓勵現有運輸、倉儲、貨代、聯運、快遞企業的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積極發展多式聯運、集裝箱、特種貨物、廂式貨車運輸以及重點物資的散裝運輸等現代運輸方式;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二是加快物流企業兼并重組。鼓勵中小物流企業創新物流服務模式,加強資源整合;國家將加大對物流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支持力度,緩解當前物流企業面臨的困難,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培育一批服務 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共同應對金融危機。
《規劃》鼓勵生產和商貿企業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剝離或外包物流功能,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推動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有機結合,加強運輸與物流服務的融合,這樣一方面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還可以創造出大量的物流需求,促進現代物流的發展。
立足長遠,提升競爭力
《中國投資》:我國物流業發展非常迅速,但是運行效率一直偏低,如何來促進物流業運行效率的提高?
耿書海:傳統的物流業是交通、倉儲和貨代等行業的總稱,一般只包括其中單一產業形態,沒有系統化的整合和運作。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傳統的物流業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物流業以傳統物流業為依托,突出系統整合的理念,運用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技術對分散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進行有機整合和一體化運作,主要特點是提供專業化第三方物流,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化服務的目的。
我國的物流業發展雖然迅速,但是發展滯后于其他國家,《規劃》的目標,就是要促進建立現代物流體系。
《規劃》提出到2011年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集團,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服務體系;在產業層面,物流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提高,物流業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在全社會層面,社會物流整體運行效率顯著提高,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明顯下降。
促進物流業提高運行效率,作為政府的主要職責,首先要完善物流標準化體系。根據物流標準編制規劃,加快制訂、修訂物流通用基礎類、物流技術類、物流信息類、物流管理類、物流服務類等標準。密切關注國際發展趨勢,加強重大基礎標準研究。要對標準制訂實施改革,加強物流標準工作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企業在制訂物流標準中的主體作用。加快物流管理、技術和服務標準的推廣,鼓勵企業和有關方面采用標準化的物流計量、貨物分類、物品標識、物流裝備設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統和作業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標準化程度。
同時,要加強物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要大力推廣集裝技術和單元化裝載技術,推行托盤化單元裝載運輸方式,大力發展大噸位廂式貨車和甩掛運輸組織方式,推廣網絡化運輸。完善并推廣物品編碼體系,廣泛應用條形碼、智能標簽、無線射頻識別(RFID)等自動識別、標識技術以及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發展可視化技術、貨物跟蹤技術和貨物快速分揀技術,加大對RFID和移動物流信息服務技術、標準的研發和應用的投入。積極開發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NSS)、地理信息系統(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統(VICS)、不停車自動交費系統(ETC)、智能交通系統(ITS)等運輸領域新技術,加強物流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研究。加強物流技術裝備的研發與生產,鼓勵企業采用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分揀包裝、條碼印刷等專用物流技術裝備。
《中國投資》:長期以來基礎設施不完善造成了物流業的發展瓶頸,對此《規劃》提出了哪些解決辦法?
耿書海:基礎設施的瓶頸問題,不僅體現在我國的路網、港口、機場等設施還落后于美國等物流業發達的國家,還體現在物流基礎設施資源的規劃布局不合理、設施相互不銜接和利用效率低等方面。
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整合現有運輸、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加快盤活存量資產,通過資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務的提升,滿足物流組織與管理服務的需要。
同時,按照全國貨物的主要流向及物流發展的需要,今后我們要依據《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及《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加強交通運輸設施建設,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布局,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和配套,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物流運行效率。
還要加強新建鐵路、港口、公路和機場轉運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合理布局物流園區,完善中轉聯運設施,加強倉儲設施建設,在大中城市周邊和制造業基地附近合理規劃、改造和建設一批現代化的配送中心。
《中國投資》:對于困擾很多年的煤炭運輸、糧食運輸問題,是否將有解決辦法?
耿書海:煤炭運輸、糧食運輸的確是當前需要重點加強的領域!兑巹潯诽貏e提出,要加強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品及相關產品物流設施建設,要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品物流體系。
煤炭物流方面,提出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設,以山西、內蒙古、陜西煤炭外運為重點,形成若干個煤電路港一體化工程;在石油物流方面,要加強油氣碼頭和運輸管網建設,提高油氣物流能力;在礦產品物流方面,要加強重要礦產品港口物流設施建設,改善大型裝備物流設施條件;在糧食物流方面,要加快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建設跨省糧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節點。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建設“北糧南運”和“西煤東運”工程。推廣散糧運輸和棉花大包運輸。國家發展改革委還將組織編制煤炭等物流專項規劃,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
《中國投資》:我國的物流企業數量多且規模小,難以與外資企業抗衡。在培育大型龍頭企業方面,《規劃》提出什么樣的措施?
耿書海:我國物流企業目前的競爭力與跨國公司有一定差距。首先要改變企業業務簡單、功能單一的現狀,鼓勵這些運輸、倉儲、貨代、聯運、快遞企業進行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滿足多樣性的物流需要,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鼓勵中小物流企業加強信息溝通,創新物流服務模式,加強資源整合。
其次,鼓勵大型國有物流企業深化改革,做大做強。加大國家對物流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
再次,要擴大對外開放步伐。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自由貿易區和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等平臺,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相互進一步開放與物流相關的分銷、運輸、倉儲、貨代等領域,特別是加強與日韓、東盟和中亞國家的雙邊和區域物流合作,開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協調和技術合作,推動物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國內物流企業同國際先進物流企業的合資、合作與交流,引進和吸收國外促進現代物流發展的先進經驗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業的全球化與區域化程度。加強國際物流“軟環境”建設,包括鼓勵運用國際慣例、推動與國際貿易規則及貨代物流規則接軌、統一單證、加強風險控制和風險轉移體系建設等。
合理規劃,全面布局
《中國投資》:從《規劃》看,未來還將重點發展物流節點城市,什么樣的城市能成為節點城市?這些城市的作用是什么?對這些城市將有哪些相關政策?如何形成一個國內國際的物流網絡?
耿書海:《規劃》提出,要優化物流業發展的區域布局,重點建設九大物流區域、十大物流通道以及物流節點城市。
九大物流區域發展水平各異,因此,針對各自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特點,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流區域和華北、山東半島、東北、東南沿海物流區域,要加強技術自主創新,加快發展制造業物流、國際物流和商貿物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在全國率先做強。中部物流區域要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提升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形成與東部物流區域的有機銜接。西北、西南物流區域要加快改革步伐,進一步推廣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術,按照本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和發揮資源優勢(2501.219,0.14,0.00%)的需要,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區域物流環境,縮小與東中部地區差距。
十大物流通道包括東北地區與關內地區物流通道、東部地區南北物流通道、中部地區南北物流通道、東部沿海與西北地區物流通道、東部沿海與西南地區物流通道、西北與西南地區物流通道、西南地區出海物流通道、長江與運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進出口物流通道。
物流節點城市分為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和地區性物流節點城市。全國性和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由國家確定,地區性物流節點城市由地方確定。確定物流節點城市主要考慮城市的產業特點、發展水平、設施狀況、市場需求、功能定位等因素。
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沈陽、大連、青島、濟南、上海、南京、寧波、杭州、廈門、廣州、深圳、鄭州、武漢、重慶、成都、南寧、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共21個城市。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包括哈爾濱、長春、包頭、呼和浩特、石家莊、唐山、太原、合肥、福州、南昌、長沙、昆明、貴陽、?、西寧、銀川、拉薩共17個城市。
物流節點城市的作用,是可以有針對性地建設貨運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商業服務型、國際貿易服務型和綜合服務型的物流園區,優化城市交通、生態環境,促進產業集聚,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務水平,帶動周邊所輻射區域物流業的發展。形成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物流中心和3級物流節點城市網絡,可以促進大中小城市物流業的協調發展。
事實上,有了這些區域性的物流節點、通道和區域,全國的物流網絡就建立起來了。國內的網絡建立起來了,那么通往國際上的網絡也要建立。主要可以通過加強主要港口、國際海運陸運集裝箱中轉站、多功能國際貨運站、國際機場等物流節點的多式聯運物流設施建設,加快鐵海聯運,提高國際貨物的中轉能力,建成一批適應國際貿易發展需要的大型國際物流港,建立既適應跨國公司全球化運作又適應加工制造業多元化發展需求的新型保稅物流監管體系。
《中國投資》:當前物流業還存在部門分割、地方封鎖、行業壟斷的問題,如何打破這些障礙,整合資源,形成一體化運作的機制?
耿書海:確實存在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按照經濟區劃和物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來促進物流區域發展。
我們劃分了九大物流區域、十大物流通道以及幾十個物流節點城市,不是讓它們各自為政,而是要推進和加深不同地區之間物流領域的合作,引導物流資源的跨區域整合,逐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物流服務格局。
在機制方面,要通過推進物流管理信息化,建立物流信息采集、處理和服務的交換共享機制,加快行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區域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鼓勵城市間物流平臺的信息共享,并加快構建商務、金融、稅務、海關、郵政、檢驗檢疫、交通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門的物流管理與服務公共信息平臺。
在體制方面,首先要打破分割封鎖,整合現有資源,就要改革現行物流業相關行業管理體制,打破部門間和地區間的分割和封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資源利用的市場化,優先整合和利用現有物流資源,提高物流設施的利用率。要依法制止和查處濫用行政權力阻礙或限制跨地區、跨行業物流服務的行為,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物流服務市場,促進物流資源的規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動。
其次要繼續深化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貨代等領域的體制改革,按照精簡、統一、高效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建立政企分開、決策科學、權責對等、分工合理、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物流綜合管理體系,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規范運輸、貨代等行業的管理,促進物流服務的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
九大重點投資領域
《中國投資》:在加強物流業的資金投入方面,應當有哪些措施?哪些領域是物流業的重點投資領域?
耿書海:要多渠道增加對物流業的投入。對列入國家和地方規劃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鼓勵其通過銀行貸款、股票上市、發行債券、增資擴股、企業兼并、中外合資等途徑籌集建設資金。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對涉及全國性、區域性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可根據項目情況和財力狀況適當安排中央和地方預算內建設投資,以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或貸款貼息等方式給予支持,由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
《規劃》提出的九大工程集中了未來物流業的重點投資領域,其中包括:
一是多式聯運和轉運設施工程。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中轉設施和連接兩種以上運輸方式的轉運設施,重點解決公路、鐵路、水運等不同運輸方式的不銜接問題,減少貨物多次搬倒、拆裝等問題,實現運輸方式“無縫銜接”。
二是物流園區工程。在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和城鄉規劃的要求,規劃建設一批布局集中、用地節約、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經營集約的物流園區,實現長途運輸與短途運輸的合理銜接,提高物流運作的規模效益,節約土地,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
三是城市配送工程。鼓勵企業應用現代物流管理技術,適應電子商務和連鎖經營發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發展面向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化共同配送,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網絡。
四是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工程。重點發展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煤炭、油氣、糧食、鮮活農產品以及農資和農村消費品現代物流,建立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體系。
五是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工程。推進制造業物流業務分離外包,培育一批適應現代制造業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物流業有機融合、聯動發展。
六是物流標準和技術推廣工程。加快對現有物流設施和工具的標準化改造,推廣實施托盤等的國家標準,鼓勵企業采用國際先進的物流新技術,開展物流標準化試點工作并逐步推廣。
七是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工程。加快建設行業和區域的物流信息資源平臺,重點建設電子口岸、綜合運輸、倉儲資源和大宗商品交易信息平臺,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
八是物流科技攻關工程。加強物流新技術的自主研發,支持物流關鍵技術攻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先進物流設備的研制和應用,提高物流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九是應急物流工程。建立應急生產、流通、運輸和相關企業信息系統以及多層次的政府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加強應急物流設施設備建設,選擇和培育一批具有應急能力的物流企業,建立應急物流體系。
最近,中央新增投資中已經安排了5億元投資,用于支持上述重點項目。
《中國投資》:《規劃》重在貫徹落實,未來還將出臺哪些配套的政策細則?有沒有時間表?
耿書海: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通知》(國發[2009]8號)的精神,做好《規劃》的實施工作,我委在廣泛征求了交通運輸部、鐵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財政部等32個部門和4個協會意見的基礎上,牽頭制訂了《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部門分工方案》,對《規劃》實施工作分工和工作進度做了具體安排。
《分工方案》明確了落實《規劃》各項工作的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要求各部門根據分工抓緊提出本部門分年度的工作任務、目標、具體推進措施以及預計取得的成效,由發展改革委定期匯總后報國務院辦公廳備案!斗止し桨浮诽岢隽私⒈U稀兑巹潯穼嵤┑墓ぷ鳈C制,建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各有關部門參加的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工作小組,并由各部門派出成員和聯絡員,負責溝通情況,協調《規劃》落實過程中的事宜!斗止し桨浮芬蟾黜椆ぷ鳡款^單位要高度重視、切實履行職責,參與部門要加強協調、密切溝通配合,共同推進《規劃》的實施。目前各部門正在抓緊組織落實《分工方案》的要求,可望在近期形成更為具體的落實措施及具體時間表。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著重牽頭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幫助物流企業解決發展中存在的政策瓶頸,并啟動冷鏈、物流園區等一批專項規劃,做好有關物流業產業政策的制訂工作。 |